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书网 > 父皇请禅位 > 第71章 第71章 改弦易辙

第71章 第71章 改弦易辙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校场?

张宏带着疑惑,揣着新写好的文书,跟着小吏走向校场。

士兵们的训练已然暂时告一段落,他们不能随意离开军营,因此也只能在原地休息片刻。

周禄本人走上点将台,士兵们很快安静下来,并自觉列队整齐。

谢宜瑶不免再次惊叹于周禄对手下军队的统治力,也明白为何谢况会对地方上的将领有一些担忧,既怕他们使唤不了军队,又怕他们控制得太过。

周将军经常会在这种时候跟他们讲几句话,或鼓励或训斥,不论是哪种,因着周禄的语言十分风趣,往往不会叫他们觉得无聊而抗拒。兵士们早习以为常,因此大部分人都不觉得今天有什么奇怪的。

但聪明机灵一点的人,则嗅到了一点不一样的味道。

先前张别驾匆匆忙忙地直奔周将军营帐的方向,还有一批农夫装扮的人被押了进来,被几个不算规矩的人瞟见了,事情也慢慢地在军中传开。

果不其然,周禄罕见地只说了几句话,就开始介绍他身旁的那位并不起眼的“官吏”——临淮公主。

知道临淮公主会亲临京口的人不少,可没有几个会想到她会就这样出现在军营,既没有纷繁复杂的仪仗,也没有华丽炫目的衣装。

出现在点将台上的只是和他们一般打扮的少年。

谢宜瑶没有在场面话上费太多口舌,而是直接续着周禄先前的话说下去,

“众将士中,亦有不少由北地而来的,举家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家乡,在这陌生的京口生活。你们不辞辛苦地训练,你们的妻儿也参与到后勤工作中去。这些,哪怕是远在京城,我也都知道……陛下也都知道。”

谢宜瑶的声音比士兵们想象中更为洪亮,此刻的校场又格外安静,故而底下的人听得是一清二楚。

有些人把公主当作皇帝的代言人,不敢怠慢,有些人虽然不把公主当回事,但看在周禄的份上,也会细心听着。

“就在数个时辰前,有一批和你们相似经历的人,做出了和你们截然不同的决定。他们大多曾生活在江北,那里累年战乱,民不聊生。所幸如今大楚已经收复旧土,得以重整山河。然而,江北一带毕竟逼近前线,不适合久居,尤其是一些没有立足之地的平民,所以周将军、张别驾他们,奉旨将他们迁到京口。”

“他们虽然已经在京口生活了一段时间,但尚未正式入籍,在即将编入兵户的这个档口,他们决定,逃。”

此言一出,校场上的士兵中间终于是传来一些议论的声音。

“具体的经过,我就不在此处细说了,周将军以后会和你们讲的。现在,我们已经大致讨论出了处置的方案。”

谢宜瑶在念到“我们”二字时,加重了声音,似乎是在着重强调她本人在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“只处罚主犯,其余的不予追究。并且,以后将不强制流民编入兵户。”

此话一出,底下的士兵间立刻有了议论声。

谢宜瑶早就预想到,最后这一句话,会犹如投入水中的石头,泛起波澜。

这些士兵中,兵户出身的不在少数,当年也有人是不愿被编入兵户的,现在好不容易接受了现实,却告知他们后来人可以不入兵户,自然会感到不公平。

也有不少人以兵户身份自傲,他们本来就有奔赴沙场的志向,对于现有的户籍制度并无甚想法,只是听闻有人不愿入兵户,觉得自己也被轻视。

谢宜瑶把这些士兵的反应看在眼中,心下有了计较,继续说道:“与其同时,还有一项改动,那就是提高兵户的待遇,无论新旧。”

此话一出,士兵间的议论声更多了,若不是看在谢宜瑶的身份和周禄的威严下,恐怕已经要生出不小规模的乱子。

只不过比起质疑和不满,现在更多的是难以置信的喜悦。

“将来,京口的士兵,无论世兵还是募兵,都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实打实的好处,并可能实现升迁……兵户出身的,甚至可以通过立功,来摆脱兵户的身份。周将军,详细的就有劳你来介绍吧。”

谢宜瑶侧身退下,周禄又走到了中心的位置。

其实主犯们和海上的匪徒有没有勾结,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并不重要。就算有,在没有查明之前,这件事也不能随意告诉他们。

迫在眉睫的是尽量最小化这次事件带来的影响,因此原本打算循序渐进的改制必须马上提上日程。

周禄是功名显赫的大楚名将,本就许多士兵都很尊敬他。那些颇有些天马行空的政策,从周禄的口中说出来,是那么让人信服。

加上谢宜瑶的皇亲身份,这些政策又可信度更上一层。

沈蕴芳在谢宜瑶出发前,就为她分析过兵户的问题,并且告诉她,前朝曾有将领为了鼓舞手下的士气而烧掉兵籍,如果需要,可以仿而效之。

此事发生后,谢宜瑶心中立即有了具体的计划,简单与周禄商量后,便敲定了基本的方案。

虽然周禄凭借着自己的声名和熟练的手段,以及先前北伐大胜的结果,暂且将他们打造成了一支看上去十分精良的军队,却也对他们的弱点心知肚明。

他接手这支军队半年了,他深刻意识到这些军队虽然配有最新的武器和甲装,却未必有极高的战力和士气,尤其是兵户。

那些在战前临时募集的士兵,只要经过一段时间,总体的战斗力都要胜过久经训练的兵户,更别提那些新纳入的兵户了。

先前北伐的成功或者会给不少人带来楚军所向披靡的印象,实际上真正在前线战斗过的周禄知道,北燕的军队并不强大,楚军能大胜也是情理之中。

但这片大地上,除了楚燕,未必没有别的势力蠢蠢欲动,他们不能坐以待毙。

关于兵制的改革,周禄其实也早就有了比较粗糙的想法,只是心中还有些犹疑。好在谢宜瑶带来了谢况的许可,她本人也很认可周禄的想法。

周禄是身经百战的将领,很知道抓住时机的重要性,眼下是能将这一行为带来的好处最大化的时机,也是能够将流民逃亡事件带来的坏影响最快抑制下来的时机。所以他不再犹豫。

他一讲完具体如何提高兵户以及全体士兵的待遇,底下的士兵中就爆发出了阵阵欢呼,他们难得这样失了纪律。

周禄欣慰地看向谢宜瑶,后者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笑容。

可惜等下要给一无所知的张别驾解释清楚来龙去脉,恐怕就要另费一番功夫了吧。

……

入夜,晚间的清风穿过珠帘,吹动烛火微摇。

谢宜瑶今天整日都十分忙碌,因此一回到住所,灵鹊就劝她早些休息。

然而洗漱过后,谢宜瑶还是在窗边的案几前坐定了。

一天之内发生了太多事情,她要是就这样去休息的话,明天醒来恐怕就要忘记很多细节了。

流民逃亡事件后续仍要等张宏调查得更详尽些,周禄也必须要着手于落实他今日公布的几点新规矩。

临淮公主一来就发生这样大的事,陆安也得琢磨着之后如何给陛下汇报,还要加强接下来的护卫工作。

他们一个人也没有闲着,谢宜瑶自然也不会,于是她找来纸笔,写下了她关于此事的思考。

谢宜瑶今日从周禄那里知道,他治下军队中的兵户,其中由几十年上百年前世袭下来的并非多数。

因为他们中也有不少人选择了逃亡,或者战死沙场,或者没有后嗣。如今兵户中最多的,是这几年中由流民收编而来的,其余还有罪犯奴婢。

据说前朝昏帝曾强行征发普通民户来补充日益流失的兵户,不仅收效甚微,还造成多次不小规模的叛乱,可见强行以普通民众补充兵户是行不通的。

世代为兵的制度早就无以为继,如今,南楚大部分地方的军队都逐渐转向以募兵为主,哪怕是有流民聚居传统的京口也不例外。

说到募兵,谢宜瑶想起数年前她初到襄阳时,谢冰组织的募兵正是如火如荼。想来她身边对这件事最能有自己的看法的,就是那个人了。

于是她唤来了裴贺。

谢宜瑶开门见山:“如果当年在襄阳,你没有被我带走,或者被侥幸官府放走,因此身份只是逃入南境的普通流民,你要怎么办?”

谢宜瑶知道裴贺的抱负,他不可能心甘情愿平庸一生。

但以裴贺的身份,除非天降奇缘,否则不可能走得通文官这条道路。这也是为什么谢宜瑶当时敢将他收入麾下,因为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。

谢宜瑶猜的不错,裴贺当时心里想到的,确实第一步得先从军,以谋取上升的可能。

他从前北燕虽然没有参军的经历,但也多少跟着军队呆过一些时间。

裴贺道:“兵家子固然不被看得起,但战场是最公平的地方。”

参与招募的兵士和兵户不同,他们有上升的可能,也有离开的可能,更重要的是,他们的家人不必一起入兵户。

当然,彼时的裴贺不需要考虑家人的问题。

“……而且从心理上来说,募兵作为自己的选择,是主动去争取优越的回报,态度也会更为积极。但兵户出征是一种义务,是被迫的,肯定会更加抗拒。”

裴贺将四年前的心境缓缓道来,那对他来说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。

谢宜瑶在纸上认真记着,头也不抬地问:“北边呢?以你所见,南北兵制有哪些区别?”

在不少南人眼中,北人好似人人都会骑马射箭、骁勇善战,随时都可能踏破长江而来。

但谢宜瑶知道这只是一种过于神化的想象,先别说如今的北国胡汉杂居,就连都城都迁到了南边,即使她从未踏足过北国的土地,也知道他们如今和南人也没有过多不同。

裴贺对北燕的军事确实有一定的了解:“大体上并无差别。他们也曾经试着实施世袭的兵户制度,但近几年来多依靠招募士兵。当然,部族的军队也依旧存在,但早就不是主力军了。”

谢宜瑶点头,示意她听明白了。

她如今还是只是个公主,却也开始思考起更为广大的问题。

与谢况内斗,生生消耗掉南楚的势力,绝非上策。

南北之间绝对不可能一直这样平和下去,总有一天,至少会有一方再度挑起战争。

楚国不能松懈,谢宜瑶也是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